1916—1920年 在浙江医药专科学校(现名浙江医科大学)学习。
1920—1922年 在瑞士苏黎世(Zunich)大学学习。
1922—1924年 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4—1928年 任浙江省卫生试验所化验室主任、卫生署技正与化学科主任、浙江省医药专科学校药科教授等职。
1928—1934年 在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药科教授、主任。
1935—1938年 在德国维次堡大学化学研究所进修,任访问教授。
1938—1940年 在德国先灵药厂研究院研究甾体化学合成,任访问教授在英国密得塞斯医院的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女性激素,任访问教授。
1940—1945年 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昆明)研究员兼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5—1949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进行合成化学研究,任访问教授。
1949—1952年 在美国默克药厂任研究员。
1952—1956年 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化学系主任、研究员。
1956—1979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黄鸣龙(1898.7.3-1979.7.1),化学家。江苏扬州人。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早年研究中药延胡索和细辛中有效成份。后研究甾族化学,发现了甾族中的双烯酮酚反应,并应用于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发现山道年的4个类似物在酸、碱作用下可以“成圈”地转变,由此推断出其相对构型,使后来国内外在解决山道年及其一类物的绝对构型和全合成有了理论依据。改良了开息纳尔沃尔夫还原法,被称为“黄鸣龙改良还原法”,已编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中。利用薯蓣皂素为原料,七步合成了可的松,并很快投入生产,是我国甾族激素药物工业的奠基人。研制了中国首创口服避孕药甲地孕酮和其他几种主要甾族计划生育药物。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