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鸿 现任机械工业部顾问、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男,机械工程专家。1906年5月出生。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陕甘宁边区机器厂总工程师兼总设计师、晋察冀兵工局华北企业部工程师、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重工业处处长、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机械计划局副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助理、电机部副部长、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农机部副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副主任。他是我国机械工业部门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期间,在陕甘宁边区,沈鸿和其他科技人员、工人们,克服物质条件差等种种困难,设计制造了一百多种型号、数百台的机器设备,装备了边区军工厂和民用生产,为发展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为建立和发展我国机械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装备,做了大量工作。主持了许多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的建造任务,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他负责的马鞍山钢铁公司的锻轧车轮、轮箍成套设备和9套大型设备的两项设计、研制项目,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先后主持编写了《机械工程手册》、《电机工程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卷》;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有:《沈鸿论机械科技》、《沈鸿文选》等。 其主要成就与贡献有: 一、负责设计、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 1958年担任该项目的总设计师,组织技术班子进行设计、制造万吨水压机所需的特重型大体采用电渣熔焊、在热处理、机械加工和起重运转设备,在水压机的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上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创新。对260多吨重的下横梁采用"蚂蚁啃骨头"进行加工。这台1.2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采用了六缸、四柱、三梁全焊接结构,于1962年6月试车成功,经过多年运行考核,证明其设计构思和工艺技术是成功的,为我国的航空、机械等各工业部门生产许多大型锻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总结出一套"七事一贯制"的工作方法,即要求设计人员在研究、试验、设计、制造、检验、安装和使用七个环节上始终参与,负责到底,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水平。 二、负责研制马鞍山钢铁公司的锻轧车轮、轮箍成套设备。 1961年,他负责与冶金部等部门共同解决该成套设备建造中的技术难题,从技术水平选型、轧制线组成及主要设备结构,从设计到安装、调试、正式投产。1963年11月轧出轮箍,1964年9月轧出车轮。成套设备投产后性能良好,生产率达到当时国外同类设备水平,产品质量高于当时苏联同类产品。中国火车车轮、轮箍依赖进口的时代宣告结束。该项工程设备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三、主持自行设计制造9套大型成套设备。 主持并与冶金部徐驰副部长共同拟定自行设计制造9套大型设备研制设计任务,该9套大型设备自1961年中央批准下达,到1973年全部完成。解决了3万吨模锻水压机的模锻精度及电液同步平衡系统的模拟试验等。通过9套大型设备的研制、建造,总结出
系列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同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9套大型设备的设计制造成功,有力地支援了国防建设,促进了重型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使我国重型机械进入了自行设计制造高效、大型、精密、尖端成套设备的新阶段。这些设备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该9套大型设备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四、负责组织攀钢成套装备的设计、研制开发任务。 60年代中期他和徐驰负责组织有关部委自行设计国产设备装备攀枝花钢铁公司,提出了冶金设备的设计、制造和试验研究与使用部门联合进行重大成套设备预安排的新方法,经过拼搏,攀钢第一座高炉于1970年出铁水,最后一套设备950/800毫米轨梁轧机于1974年投产。这些重大成套设备研制、投产、运行成功,保证了攀钢迅速发挥大后方钢铁基地的作用。 五、负责葛洲坝工程机械设备技术工作。 他负责葛洲坝工程的全部机械设备技术和协调任务,重点抓了水轮发电机组和船闸的机电设计、工艺存在的技术关键问题。带领东方电机厂和哈尔滨电机厂研制成功转轮直径为11.3米、容量为17万千瓦的转浆式低水头压力水轮机(是当时世界上转轮直径最大的水轮机)和12.5万千瓦的转浆式水轮发电机。就船闸的机电设计、闸门选型、闸门峰值及负荷、启闭方式、传动结构等技术关键研究提出可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