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1924年 在汇文大学预科读书。
1924—1927年 在燕京大学读书,获学士学位。
1927—1929年 燕京大学生物系助教及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30—1931年 东北大学、燕京大学生物系讲师。
1932—1934年 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4—1937年 东吴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任淡水生物研究所所长。
1938—1939年 东吴大学生物系教授、系主任。
1939—1946年 华西协合大学生物系教授。其间兼任燕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和生物系主任一年。
1946—1947年 赴美国讲学,被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聘为名誉研究教授。
1945—1950年 兼任华西协合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
1947—1950年 继任华西协合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任四川大学生物系教授。
1950—1951年 燕京大学生物系主任,兼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1—1953年 华西大学校长。
1953—1976年 四川医学院院长。
刘承钊 (1900.9.25-1976.4.9),动物学家。山东泰安人。192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1929年又获理学硕士学位。1934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四川医学院教授、院长。曾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新疆等14个省区调查采集了大量珍贵的标本和资料在两栖动物区系分类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成绩,编写了《华西两栖类》(1950)及《中国无尾两栖类》专著,受到世界上同行的重视。先后发现了角蟾亚科7个属40个种,定名新种和新亚种60余种,澄清了许多过去在分类上的问题提出横断山脉是我国角蟾亚科分化中心的见解,为研究角蟾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查明我国两栖动物的丰富资源作出了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