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昌
2006 福布斯榜: 第1名
2006 胡润榜: 第1名
2006 总资产(亿): 90
年龄: 40 岁
出生地: 浙江
毕业院校: 复旦大学
公司: 复星集团
总部: 上海
“就36岁的郭广昌而言,即使和你肩并肩走在大街上,也分不出个你我”,一位在某证券公司谋事的朋友谈起复星系的郭广昌,多少带有几许嫉妒和羡慕。
出生于1967年的郭广昌,浙江东阳人,1989年毕业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现系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其创办和领导的上海复星实业有限公司是上海现代生物医药领域首家民营上市企业,其市值已超过40亿元人民币。复旦实业的控股股东——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上海科技企业中首家集团公司,该公司控股资产超过10亿元。
1992年以10万元起家的广信演变成今天的复星,已经发展成为一只企业恐龙。据说起家时仅10万元左右,而且还是和别人合伙的。那么,财富是如何裂变的?业界比较认可的话是,“郭广昌,可算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真正的机会主义者”——即潜伏深渊,静待时机者也,要么不出,出则一剑封喉,一刀断魂。
1992年,毕业后留校做学生工作的郭,因为利用学校的信封寄送其私人搞的市场调查问卷,受到学校批评,郭是否因此一气下海。
次年所创公司“小试牛刀”,赚到了第一个100万元。
在之后的几年里,他认识到,民营企业发展必须以高科技为内涵,现代医药是下一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而高科技的重要主攻方向是生物工程,他最终确定了以基因工程为主体的现代生物医药这一含量极高但风险很大的高科技产业方向。郭广昌决定将公司最初积累的“第一桶金”,全部投入基因工程检测产品的开发上。
1993年,广信更名复星,复星“五剑客”中的汪群斌、谈剑、范伟也在这时陆续加入。后来搞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为复星赚到了第一个1亿元,时为1995年。
1998年,改制后的复星实业上市,一次即募集资金3.5亿元。郭由此认识到资本市场魅力无穷,开始思索如何将产业与资本对接。
收购豫园商城可以看作是复星借用资本链条进行产业扩张的一个典型。2001年8月,复星集团与豫园商城第一大股东上海豫园旅游服务公司草签股权转让、托管协议,11月22日该协议中止。6天之后,即2001年11月28日,刚刚成立不到一个月的复星投资与豫园商城签署了控股权转让托管协议,转让价为3.8元/股,转让总金额为2.34亿元,复星投资成为豫园商城新的第一大股东,持有豫园商城6166万股,占总股本的13.25%。豫园商城虽是上海的老商业股,但在两年前已涉足生物医药领域,并拥有上海童涵春制药厂53.33%的股权。通过收购豫园商城,复星投资间接控制了童涵春。总资产6亿元的复星投资似乎是专为此次收购而成立。在复星,这是收购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复星副总梁信军表示,在复星集团,公司往往就是一种手段,是一个项目投资的工具。
郭以几乎如出一辙的手法运作了对友谊股份600827 的收购:先和友谊股份大股东友谊集团出资4亿元合组上海友谊复星控股 有限公司,友谊集团占新公司的52%,复星集团占48%,随后,友谊复星与友谊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受让友谊集团部分股份,占总股本的29.98%,友谊复星成为友谊股份第一大股东。友谊股份持有上海联华超市51%股权,友谊复星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联华超市的股东,2001年,复星集团将友谊复星股份转让给复星实业,复星实业遂成为友谊股份第一大股东,对友谊股份运作至此宣告完成。与对豫园商城的运作一样,同样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
复星产业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巧的资本运作。复星做产业扩张有一个特点,即能买的不租,能租的不建。复星现有20多家药厂,只有一家是由复星自己投资建设的,其余均为合资拥有。这样做的好处是,兼并成本不高,却能产生很大的协同作用。复星做产业扩张还有另一个特点,即看上的企业一定要有行业领先的位置,同时有一支合适的管理团队,否则,复星就会坚决退出。复星旗下曾有一家中药厂,注册资本金600万,复星占60%,每年税后利润300多万,连续5年都在分红,但复星还是力图提高它的销售额,5年换了三任总经理,教授、卖药大王、跨国公司的营销总监都有,始终未能奏效,复星就将它卖给了一个做保健品的企业。
2002年,郭广昌将视线更多地收回到了上海,因为上海的机会来了:从医药制造介入医药流通;从介入报刊发行,到加大媒体投资;从最早做房地产销售策划,到在上海房地产上获得丰收;从进驻联华超市,到打进豫园商圈……复星已经越来越接近上海国有机构控制的一些核心和垄断性业务。
复星现已拥有复星实业、豫园商城、天药股份、羚锐制药和友谊股份5家相互关联的上市公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复星系”,但即便是一些股市老炒家,谈起复星系,至今仍会有些惊愕的感觉,“有这样一个系吗?”这是郭的高明之处。郭做资本运作,从来不像唐氏的德隆一样,仰氏的华晨一样,张海们的凯地一样,事情还没做就制造出万般动静,最终因为动静过大,导致万众瞩目,舆论哗然,从而成为监管部门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