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鳌 中国工程院院士,男,烧伤外科专家。1917年5月出生。1941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历任国立中正医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第六、七、三军医大学副教授、教授、主任医师,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中心主任、烧伤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总后卫生部专家组成员。现任第三军医大学教授。他是我国烧伤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开创了我国烧伤医学,倡导了扶持机体整体抗病能力的观点,总结了适合我国人体的九分法及我国自己的输液公式,救治了万余例烧伤病人,治疗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领导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吸入性损伤的发病机理和防治,完成了30多项科研课题,对早期诊治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方案。《烧伤的研究》,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水肿及其发病机理的研究》,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烧伤感染、肠源性感染,烧伤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的研究中,均取得了突出成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一次,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1994年获美国国际烧伤学术奖--伊文思奖。1996年获全军重大科技贡献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主要专著9本,参与编著专著10部,发表论文300多篇。 其主要成就与贡献有: 一、参与开创我国烧伤学科,早期主持研制了一整套烧伤抢救方案,为我国烧伤救治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作出了巨大贡献。1962年,首先提出"从整体出发,维持机体抗病能力"的观点整理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我国治疗烧伤方案;制定了适合我国人体的计算烧伤面积的中国九分法,首先总结了我国自己的输液公式等。这一整套措施和基本思想,不仅迅速在国内推广,为我国烧伤治疗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烧伤学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长期指导着我国烧伤救治工作,他领导的烧伤研究所,已救治了上万例烧伤病人,治疗水平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烧伤的研究》,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在国内率先组建了烧伤实验室,主持完成了全军"六五"、"七五"、"八五"攻关和"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唯一的重大课题研究,阐明了吸入性损伤的发病机理和肠源性感染重要理论,使我国的烧伤理论和防治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主持吸入性损伤研究,历时15年,完成30余项研究,取得一系列高质量成果,《吸入性损伤早期肺水肿及其发病机理的研究》,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先后6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60年代初开始进行烧伤全身性感染的研究,提出了烧伤败血症分型和早期鉴别诊断要点,以及烧伤后菌群失调、霉菌感染等烧伤全身性感染的重要意义,并注意到肠源性感染是烧伤全身性感染的重要途径。在国内首先领导研究了肠源性感染,历时15年,完成20余项研究,为防治烧伤感染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烧伤肠源性感染
研究》,1991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烧伤感染的研究》,1989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领导并组织烧伤免疫、烧伤营养和人上皮细胞培养等系列研究,为丰富和发展烧伤的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还领导烧伤早期发病机理的研究,全面开展了早期组织灌流不足、过度炎症反应的感染对脏器损害的研究,肯定了巨噬细胞、粒细胞和内皮细胞在其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大面积烧伤的救治水平,起了重要推进作用。在他主持领导下,率先在国内培养成功人上皮细胞片,并应用于临床,赶上了世界先进行列,为大面积烧伤缺乏自体皮源提供了治疗手段,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领导烧伤免疫研究,除弄清烧伤后免疫功能的一般规律外,还重点研究了伤后巨噬细胞的始发作用,探明了多种中草药的免疫调理作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系列研究,在国内首先肯定了早期肠道喂养的作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领导了创面处理、皮肤保存、早期输液等方面的研究,如此广泛的烧伤研究,在国内、国际上尚属少见。主编《烧伤治疗学》、《创伤治疗学》、《外科手术学》等专著8部,参与编专著10部,发表科研论文3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