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吕正超,字必之。1905年1月生于奉天(今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时在本村小学读书。1918年到缫丝厂当学徒。1922年春入张学良的卫队旅当兵。1923年冬考入东北讲武堂,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影响。1924年参加第二次直奉战争,任排长、代理连长。1925年10月从讲武堂毕业后,任张学良的少校副官、秘书。1929年春任东北军第16旅参谋处处长。1933年随部到热河地区参加抗击日军的作战。后任东北军第53军116师647团团长,结识共产党人刘澜波、孙志远等,接受中共的抗日主张。1934年春率部担负北平(今北京)城防任务,在本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有“红色团”、“摩登团”之称。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游行的学生。1936年初率部移防河北徐水,9月参与组织建立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并任总队长。不久被调至西安,加入东北革命军人同志会和反帝大同盟。12月参加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后赶回徐水,在647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5月部队被改编,调任第130师691团团长,同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对所部积极进行改造工作,使其成为一支坚决抗日的革命武装。
抗日战争爆发后,指挥691团开赴前线,在河北地区抗击日军进攻。当国民党军从华北前线南撤时,他率部坚持抗战。1937年10月14日在晋县小樵镇召开官兵代表会,毅然宣布脱离国民党军,将所部改称人民自卫军,被推举为司令员。随后率部北上,与中共冀中地方组织和抗日武装会合后,攻占高阳县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抗日救国群众团体,并积极发展抗日武装,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任司令员和冀中行政公署主任,领导军民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挫败日伪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多次“围攻”和“扫荡”。1940年率警备旅参加晋察冀军区南下支队,挺进晋东南,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朱怀冰、庞炳勋部进行反击。同年在百团大战中,指挥部队参加正太路破击战后,发起任(丘)河(间)大(城)肃(宁)战役。1942年春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组织领导军民进行“五一”反“扫荡”作战,运用地道战、地雷战、村落防御战等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使其聚歼冀中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的企图未能得逞,被中央军委誉为“平原游击战坚持村落防御战的范例”。1943年秋任晋绥军区司令员,参与组织指挥了晋绥军区1944年秋季攻势作战和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率1个团到东北沈阳,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副司令员、东北军政学校政治委员。1946年1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西满军区司令员,参与领导开辟西满根据地,组织军民清匪除霸,建立人民政权,扩大人民武装。7月任东北铁路总局(后改为东北人民政府铁道部)局长兼政治委员,组织领导广大铁路工作人员和护路部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抢修铁路和机车车辆,保证东北解放战争中铁路运输的畅通。在辽沈战役前,使修复的东北通车线路里程达98﹪,并在极短的时间内,秘密、安全地运至前线40余团的兵力、2000万斤粮食和大量作战物资,为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副司令员、国家铁道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军事运输司令员、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参与组织领导抗美援朝的军事运输和国家的铁路建设。1962年任铁道部代理部长。1964年任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工地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1965年1月任国家铁道部部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5年至1983年复任解放军铁道兵政治委员。197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论平原游击战争》、《吕正操回忆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