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1916年1月21日生于江西兴国城内东街萧屋村一个工人家庭。1922年入小学读书,1927年毕业后入兴国县立文兰阁中学学习。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兴国暴动。1929年曾入毛泽东举办的兴国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并当选为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在全县14个区、60多个乡建立起团组织和少年先锋队。1930年3月调入中国工农红军,7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4军军委青年委员、特务营政治委员、第10师第30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8月出任“少共国际师”(第15师)第一任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第五次反“围剿”。12月在江西黎川县团村战斗中,同师长吴高群指挥所部配合主力部队挫败国民党军3个师的进攻。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担负掩护军委纵队的任务。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曾协助刘伯承同彝民首领小叶丹歃血结盟,使红军主力顺利通过大凉山地区。在抢渡大渡河战斗中,他亲自吹响冲锋号,鼓舞十七勇士胜利渡河。同年6月调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委员。9月,与师长陈光率部攻克天险腊子口。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平型关战斗。1937年10月任第343旅政治委员,与旅长陈光指挥广阳伏击战,歼日军近千人。次年3月,与代旅长李天佑率部进行午城井沟战斗,歼日军千余人。1938年8月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1940年3月任第343旅政治委员、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曾参与指挥讨伐国民党顽军石友三的两次战役,使冀鲁豫和鲁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同年6月起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协助政治委员罗荣桓加强部队、民兵和战时政治工作建设,参与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开展对敌政治攻势,争取多股伪军反正。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率先遣部队进入东北,开辟南满根据地。曾任东满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1946年春先后指挥本溪保卫战和鞍海战役,在东北战场首创以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成功战例。同年10月指挥第4纵队进行新开岭战役,全歼国民党军号称“千里驹”的第25师,开创了东北民主联军在一次作战中歼敌一个整师的先例。11月任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四保临江作战。1948年5月任东北野战军第一前方指挥所(8月改称第1兵团部)政治委员,与司令员萧劲光一起指挥长春围困战,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口号,开展大规模瓦解敌军的群众运动,终使10万守军不战而降,再创人民解放军经过围困战解放大城市的先例。同年11月调任东北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率部南下入关,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7月率中国青年代表团到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应邀访问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
1950年3月任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后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协助主任罗荣桓健全总政治部组织机构,参与领导制订政治工作条例,开展全军政治思想工作,创建全军文化和体育团体。1956年9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12月任总干部部部长,坚持以“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为原则选拔、培养和使用干部。1959年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64年9月任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65年创作完成《长征组歌》,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不朽作品。“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一伙的迫害,被非法关押7年之久。1975年7月恢复工作,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1977年4月调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兼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是中共第八、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83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8月12日于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