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955)。原名杨国富。1905年生于安徽省霍邱县洪家集一个农民家庭。父母早亡,由叔父抚养成人。幼年家贫,无力上学。9岁起给地主家放牛。13岁入蚌埠织纱厂当学徒,受尽资本家的残酷欺压,18岁时重返故里当雇工维持生计。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游击队分队长,特务队队长,红4军第12师35团连长,第10师30团连长、营长,参加了黄安、苏家埠、新集等战役和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西征入川,升任红30军第90师269团副团长、270团团长,率部参加了仪南、营渠、宣达等战役和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作战。1935年参加长征,同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所部编入红1军团,任陕甘支队第2纵队第11大队大队长,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4师11团副团长、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5月被派往山东清河平原地区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同年6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和“临淄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整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3支队,任副司令员。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支队司令员,曾参与指挥太河镇、刘家井等战斗。1940年10月起任山东纵队第3旅副旅长,清河军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司令员兼第7师师长,参加了清河区1943年夏季反“蚕食”、山东抗日根据地1944年攻势作战和抗日大反攻。抗战胜利后,率部挺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师长。1945年11月参与指挥山海关保卫战,以劣势兵力阻击国民党军2个军20余天的进攻,有力掩护了部分后续出关部队和地方干部的开进。1946年10月起任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第43军副军长,先后参加了四平保卫战、长春围困战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1949年6月调任江西军区副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校长。1957年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后曾兼任黄海渔业生产指挥部总指挥、山东省海上安全指挥部指挥。1975年8月退居二线,任济南军区顾问,并任军区顾问组组长。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山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2月4日在北京逝世。著有《战斗在清河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