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檀栋,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男研究员。1954年7月26日,中共党员,出生于甘肃通渭。1978年9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86年8月获得中科院地理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学位,曾分别到美国爱达荷大学、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实验室、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法国原子能中心气候与环境研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等研究工作,并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职务,现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
主要成果和贡献
姚檀栋同志通过研究青藏高原冰芯所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在野外考察、室内分析和科学理论上都有新的建树和创新。通过对整个高亚洲地区降水中稳定氧同位素比率和降水时气温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两者之间关系的定量模型,纠正了西方学者的理论模型推测。先后完成了祁连山敦德冰芯研究、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研究、喜马拉雅山达索普冰芯研究和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芯研究,并正在进行藏北高原普若岗日冰芯研究和帕米尔高原幕士塔格冰芯研究。通过高分辨率的研究手段阐明了青藏高原过去10多万年来气候变化特征,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一系列重大气候突变事件;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以年际变化的分辨率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过去2000年来气候变化;提出了小冰期以来青藏高原发生的3次明显变冷和3次明显变暖气候事件;揭示了冰芯所记录的中纬度地区甲烷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青藏高原大气甲烷浓度变化幅度比极地地区更大,而季风强弱变化会对甲烷浓度变化起重要影响;提出了人类活动对高海拔地区环境污染的高精度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7200米处的地区已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其污染源是南亚、东南亚工业排放和海湾战争期间油井燃烧产生的烟尘扩散;揭示了冰芯积累量与印度夏季降水变化的关系,将印度东北部降水逐年序列延长到过去400年;研究了青藏高原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的变化,并揭示了冰芯中微生物群落密度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出了通过微生物变化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新指标。
获奖情况
姚檀栋同志先后获得:卡罗琳娜冰芯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科院自然科三等学奖),国际横穿南极考察冰川学研究(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际横穿南极考察冰川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高亚州浅冰芯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首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冰川冻土基础理论奖”,“优秀回国留学人员奖”,“甘肃省优秀专家”,“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2年获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基金”,2002年何梁何利地球科学奖,2004年获“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 “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