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男,1935年出生于杭州,父亲是著名考古学家、诗人、书法家,家庭文化气氛浓厚。
1947-1953年:就读于广州培正中学,从吴馥铮、杨秋人先生学素描,从李素心先生学钢琴。
1953-195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从程曼叔、肖传久先生学习雕塑,从胡善铮先生学素描,从颜文梁、黄觉寺、金冶、王伯敏等先生学理论。接受严格的写实训练。以活跃的思想关注艺术表现及风格问题。
1958-196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被分配到湖南艺术学院工作。参加首都十大建筑工作,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海陆丰农民自卫军》群像。与全国各地美术家广泛交流,并访问滑田友、王临乙先生,认真研究他们的作品及艺术观点。以浓厚兴趣研究唐俑及云岗、龙门石刻。1964年创作《烈士墓前》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同期创作出第一件实现从自然形态向雕塑形态转化的肖像作品。
1964-1978年:调到广东石湾陶瓷研究所,创作《喜开镰》,把现代雕塑风格与民间艺术特征结合起来获得成功。由于国内政治形势,停止艺术创作10年。
1974年开始,创作出一批动物陶瓷雕塑,获刘开渠、华君武等先生好评,逐步建立个人的造型风格。在简炼、概括、单纯的现代造型中注入秦汉艺术刚健、凝重的金石精神,作品有《大辟邪》、《卧虎》及《母子虎》等。
1978-1989年:改革开放后,调广州美术学院工作,开拓了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的空间。发表《思考与实践》、《雕塑的形的探讨》、《谈表现性素描》等学术论文,创作了一批探索各种造型倾向及体积与空间关系的作品。如1980年的《构成》、《孔雀女》。1984年的《怀抱》、《合力》。1985年的《大虎》,1986《雨中曲》,1987《心声》、《斑马线》、《风尘三侠》。1989年的《樊于期》。其中,《合力》、《樊于期》分别入选第六届及第七届全国美展,被评为优秀作品及铜奖。
1989-1999年:1994年赴欧洲考察,广泛接触西方现代及当代艺术,关注造型因素以外的艺术表现领域,如现成品、装置、超级写实等。近年创作向多元发展,如广州雕塑公园的花岗石雕刻《农耕》、《百工》、《渎获》、《市易》。入选第一届全国雕塑大展的《唐人诗意》。超级写实手法的《车夫》、《游子归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