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科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先后师从全国著名老中医专家周仲瑛、朱良春学习,为孟河医派第四代传人,江苏省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333”人才和常州市“831”工程人才,常州市百名人才系统工程对象。现任常州市中医医院院长、心血管科主任、常州市孟河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西结合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心系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防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州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常州市中医药学会心脏病学组主任委员、常州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作为心血管科的创始人和学科带头人,她锐意进取,潜心研究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先后研制开发了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律失常、颈动脉硬化症的专科自制制剂“舒心合剂”、“脉通口服液”、“心律安口服液”,“血脉通颗粒”等,临床运用疗效显著。她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救治内科危急重症,灵活机变地运用益气阴、振心阳、调气血、化痰瘀、生血脉等治法,中西医结合抢救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心梗病人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保护病人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近年来她带领全科人员主持开展新技术十三项,其中获市卫生局二等奖一项,市内领先两项,填补市内空白5项,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国内领先两项。
多年来她坚持科研与临床并重,以科研促进科室发展,通过科研培养人才。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课题一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两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4项;获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常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四等奖2项;中医证候学研究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她提出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是“气阴两虚、瘀热互结”,指出该病当以益气养阴、化瘀泄热为其治疗大法的学术观点,得到同行认同;她提出“补肾泄浊法”治疗颈动脉动脉硬化,通过动物实验及细胞培养、临床观察结果均显示血脉通颗粒可有效调控血脂, 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颈动脉动脉硬化和斑块,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自2003年担任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以来,已指导5名硕士毕业,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1名。
2005年任第一届常州市孟河医学研究所所长以来,组织开展了孟河医派名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系列研究工作。2006年孟河医学的研究工作纳入了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同年七月“常州市孟河医学研究所”正式成立。现已完成孟河医派传承脉络图谱;系统整理了孟河医派名家著作223部,并建成数据库;挖掘整理孟河医派各名家诊治心血管病的资料并数字化入库;开展了孟河医派全国名家访谈工作;展开对医院创始人、孟河名家屠揆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总结研究工作,并已申报市科委课题(课题编号:CS2007208);关于《孟河医学流派传承规律与传承模式研究》今年申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获得成功; 2006年出版了《孟河四家医集》,并成功召开“中国常州首届孟河医学论坛”;2007年在《江苏中医药杂志》上发表论文《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特色探析》,并申报了省中医药局课题《孟河医派名家诊治心系疾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
在搞好临床和研究的同时她还笔耕不辍,近年来参与编著了多部学术著作,2002年作为编委参编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的《实用中医方药辞典》,2004年主编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的《承淡安针灸集》一书,2006年作为编委参编了235.8万字的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孟河四家医集》,2007年作为编委参编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医学影像学和检验学》;近几年共撰写论文20余篇,获优秀论文奖3篇。
在她的带领下,心血管科成为医院的一面旗帜,各项工作均走在医院的前列,赢得了病员的信任。专科于2002年完成省级重点专科的建设工作并顺利通过了验收,自2004年~2006年来,共收到病员表扬信116余封,锦旗68余面。她本人先后荣获市“十佳优秀青年医生”、“市新长征突击手”、“市优秀医务工作者”、“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多次受常州市卫生局嘉奖,2006年被授予“全国中医药优秀科技管理工作者”称号,2007年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