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珩是国际血管学协会会员,担任过该协会组织的第37次国际血管大会的名誉主席。她是亚洲国际血管外科协会会员,在日本召开的亚洲国际血管外科大会上,她是分会场的会议主持人。她还负责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外科学组的筹备工作,是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会组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卫生部国家药物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及首席专家。
如此之多的头衔,可不是轻易被什么人任命的。作为一位血管外科专家,她之所以能够深受国内外同行推崇,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她的真才实学,就是她从事基本外科专业42年(其中血管外科18年)的经历和用这42年医疗实践经验而写成的专著,就是她在血管外科上的卓著成就……
管珩1941年出生于江苏南通, 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医学系。从医大毕业的前一年,就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和那时的国人一样,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就被耽误了大好的青春岁月,先是对“白专道路”的批判禁锢压抑了满腔的理想抱负,然后就是整整十年的“文革”磨难。直到70年代末,春风又回中国大地。在许多人为失去的岁月怨声载道时,年近40岁的管珩加紧了自己的业务学习和提高。那时,她常常傍晚下班后赶回位于北京东单北极阁三条的家,照顾一对上中、小学的儿女的晚餐,然后再立即返回医院学习。为了夺回那些被荒废的岁月,她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辛劳。
辛勤的耕耘有了收获,管珩得到了赴美国学习血管外科专业的机会,并在1986年初她学成回国后,筹建了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专业。她以学术带头人的身份承担起了院内外血管外科大量的医、教、研任务。她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管珩专业技术全面,技术熟练,具有处理疑难病症的丰富经验,曾多次大胆地攻克国内外公认的高难度手术。
在谈及危机生命的几大急症时,人们首先会想到脑溢血、心肌梗塞等,其实,得不到及时救治便会危及生命的疾病还有很多,周围血管疾病就是其中之一。周围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26%左右,即使患者侥幸活下来,还有20%-37%不得不面对截肢的痛苦。周围血管疾病是代谢综合症的一部分,是一种发病范围非常广泛的全身性疾病。例如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卒中就属于颅外血管病变;急性肠系膜动脉血栓、静脉血栓,都可引起置人于死地的急腹症;门静脉血栓、下肢动脉缺血在临床上是经常遇到的需要处理的问题。导致这些疾病的原因,除了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以外,还有低血流量心源性休克;可卡因、血管收缩药物等用药因素;血管炎、肿瘤、抗磷脂抗体综合征、C/S蛋白缺乏等高凝状态。对于这些病的治疗,现在采取手术、介入、药物三位一体的方法,即在施行动脉架桥术的同时进行介入治疗、导管溶栓、术中溶栓抗凝等联合治疗。由于周围血管病的特殊性,该科对大夫的要求极高,既要会做手术,又要会做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因此,在这方面中国的专家可谓凤毛麟角。在全国最佳医院的综合排名中北京协和医院名列第一位,在该院的知名专家榜中,管珩的名字就赫然在前列。
管珩对胸腹主动脉瘤血管全置换术、布加氏综合症根治术、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治疗等的研究与临床诊治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多次荣获中国医学科学院以及协和医院颁发的医疗成果奖。
她致力于胸腹主动脉瘤治疗学和病因学研究,针对复杂的全主动脉置换手术,大胆改进其手术方式,前瞻性地作了13例胸腹主动脉瘤改良术式的治疗研究,临床效果显著。在得到临床初步验证后,还进行了机制研究,该项目获得医院重点科研基金的资助;
她主持开展的微创结合手术治疗严重的多阶段下肢动脉缺血,减少了患者创伤,提高了治疗效果;
她首次证实间断缺血以及缺血预处理对肾脏和脊髓具有保护作用,第一次发现前列腺素E可增加脊髓对缺血的耐受;
她在国内首次发现一个国际上极为罕见的Ehlers-Danlos 型家系;
她利用最新技术已经筛选出259条腹主动脉瘤致病相关基因,并作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她针对困扰血管外科医生、影响慢性下肢缺血治疗预后的主要并发症——血管再狭窄或再堵塞的研究,几年来已逐步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先应用内皮细胞内衬人工血管防治血栓形成,继而从炎症细胞趋化基因方面研究血管再狭窄的分子机理,并构建相应的反义基因尝试基因治疗的可行性,这个课题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已取得初步结果。
仔细观察工作时的管珩,她那种专注的神情、干练的举止、果断的谈吐,无不充满着一种特别吸引人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于她执着的事业追求,来自于她的爱心、责任心。自从主持血管外科以来,无论是在业务研究中还是在外科手术上,她都严格要求,希望做到最好。尽管各种事务繁多,但碰到有大手术时,她常常还是要亲自主刀。“多为患者、早为患者解除病痛是医生的责任。”这是管珩坚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