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东,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重点学科(光学)带头人,中国物理学会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快报》特约评审,《量子光学报》编委,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原浙江大学教授、光学博士点领衔博导、校学部学位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重点学科(光学)学科带头人……
一首《江西是个好地方》,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出了几代江西人的自豪。改编者刘天浪这个名字,也随之家喻户晓。可是,这位德高望重的艺术教育家也许没有想到,他的儿子刘正东,一位普通而又成绩斐然的大学教授,却经历了一段曲折的人生。
5月27日,一个普通的周末,我们相约前往南昌大学北区,在颇显简陋和陈旧的理科教学楼的一个小房间,我们见到了正在紧张工作的刘正东。
刘正东教授来了,教学楼亮了
“教授跟我们这些学生很亲,没有一点大教授的架子。”见到刘正东之前,06级博士生郑军告诉记者。想象中,教授治学严谨、为人威严,见到刘正东,却让我们紧张忐忑的心,一下子释然了——刘正东的热情让我们出乎意料,刘正东的和善和亲切让我们感动。
在南昌大学北区,有一栋陈旧的老教学楼——数理楼,在每个暮色四合的夜晚,这栋建筑的三楼总是灯火通明,研究生们和导师们在这里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曾经,这里因为年久失修,到处都是黑乎乎的,白天都没有人愿意到这里来。”正在工作的博士研究生王慧琴告诉记者。从冷清甚至阴森变得人气旺盛,教学楼这样的变化始于刘正东的到来。
刘正东来到南昌大学工作以后,尽管学校给了他很多关照的承诺,但刘正东不喜欢打扰别人,他没有向学校提出任何的要求。刘正东简单整修装备了一下办公室,就这样在南昌大学“安顿”了下来。安顿好后,刘正东要求研究生们晚上必须来学习和做研究,并带头“值夜班”。只要人没出差,他都一头扎在了办公室,扎在了学生们之间。起初,也有学生不理解,认为,学生最难过的是中学,舒适的是大学,考取研究生了,都是博士生硕士生了,那也基本就意味着功成名就了,也该享受享受年轻的快乐了。可刘正东不这么想,“科学研究没有8小时工作制,研究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科研习惯。”
“刚开始,我们也不怎么适应,觉得有点委屈,以前的晚上一般都会看看电视、上上网什么的,还会和朋友一起聚聚。”一个学生说。但刘正东以身作则,每次上班,来的最早的是他,走的最晚的也是他,还经常因为工作忘记吃饭。学生们感动了,也心疼了,就是刘正东不再作要求,大家也自觉地来这里学习和做研究,也来陪陪这位感召了他们的年纪渐长的老师。其他的老师们学生们也纷纷加入到夜班族中来。自此,南昌大学北区理科楼,不再黑暗、不再冷清,灯火通明,忙碌着一个个在科研在学习的身影。
就
在这里,刘正东领衔成功组建设立了省重点学科(光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光学工程)、《赣江教授》岗位(光学),还参与申报成功材料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他又成功申报获得了一个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中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