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光炽(1920-2007)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家。原籍湖北黄陂,生于北京。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9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早年参予和领导了祁连山综合地质考察。在铀矿地质方面提出了改造成矿理论,并推广到其他一些矿床。领导了地球化学所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了岩石矿床多成因观点。70年代至今,从事层控矿床、铁矿及金矿研究。提出我国层控矿床形成机制、发育特征,我国富碱侵入岩带特征,及我国金矿类型、找矿方向与北疆矿床分布规律等见解,为矿床地球化学事业作出了贡献。最近从事超大型矿床及低温地球化学研究,已提出我国超大型矿床时空分布特点和西南大面积低温热液成矿域等观点。
涂光炽1920年2月14日生于湖北黄陂,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至194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1949年8月他在纽约加入中国共产党。他1966年至2007年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1978年创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他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地学部主任和学部主席团成员,是俄罗斯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七届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涂光炽从事地学研究近70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为地球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