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刘幼安。1915年3月3日生于湖北省孝感县(今孝感市)小悟乡刘家咀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读过3年私塾。10岁时开始帮父亲干农活,以上山砍柴卖钱为生,并当过木工学徒。12岁时入新式小学读书。适逢土地革命爆发,农民运动如火如荼。他于1928年参加儿童团,1930年参加赤卫军。1931年10月加入(黄)陂孝(感)北县游击大队,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193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由地方武装转入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1934年任第75师224团1营1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岭岗和攻打太湖县城的战斗。同年11月随红25军长征。当先头部队进至方城县独树镇突遭国民党军袭击时,在军政治委员吴焕先的指挥下,率部在敌正面抢占有利地形,同兄弟部队一起打退敌人进攻。后参加开辟鄂豫陕苏区的斗争,任第225团1营政治委员。1935年参加九间房、袁家沟口、板桥等战斗,曾只身追歼顽敌并多次负伤。到陕北后,任红15军团第75师225团、22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劳山、直罗镇和东征战役。后任第73师政治委员。1936年6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同年底任第75师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8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随旅部南下五台山地区,侧击进攻太原的日军。1938年夏率688团一部进入中条山区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1月任独立团团长,率部到冀鲁豫边区后,任冀鲁豫支队第1大队大队长,参加了冀鲁豫边区反“扫荡”。1940年4月任第344旅旅长,率部南下豫皖苏边区。后任八路军第4纵队4旅旅长,在宿县、蒙城、凤台、怀远等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10旅旅长、第3师10旅旅长兼淮海军区司令员。1942年9月起兼任淮海军分区司令员、中共苏北区委副书记、淮海地委书记。曾率部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巩固和发展了淮海抗日根据地。1944年参与指挥高沟杨口战斗,使淮海、盐阜两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1945年率部参加阜宁战役,并指挥了攻克淮阴城、响水口、陈家港、新安等城镇的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第3师副师长,协助师长黄克诚率部开赴东北。1946年3月任中共吉江省委书记兼吉江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发动群众剿匪,创建根据地,并参加解放长春的战斗。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1948辽沈战役中,指挥所部参加攻克义县、锦州和沈阳的战斗。11月任第39军军长,入关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5月起任第四野战军第14、第13兵团副司令员兼39军军长,执行南下作战任务,先后参加了宜沙、衡宝、广西等战役。
1950年10月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11月调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195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司令员,领导刚建立的志愿军空军,执行在实战中锻炼、在战斗中成长,积蓄力量、选择时机、集中使用,为地面部队服务、以地面部队的胜利为胜利的作战方针,组织机关和部队进行紧张的训练,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空军指挥、飞行和作战技能。面对号称“不可战胜”的美国空军,他在若干小分队轮流试战的基础上,于1951年9~12月以志愿军空军第4师为主连续实施大规模空战,共击落、击伤敌机73架,取得了喷气式战机进行大机群空战的经验,得到毛泽东“空4师奋勇作战,甚好甚慰”的嘉勉。在反敌空中封锁铁路运输线的作战中,他总结出歼击航空兵在一个空域中分层保持四机作战的战术原则,使部队战术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1954年3月任空军副司令员兼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10月入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8年9月兼任空军学院院长和政治委员。1973年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7年起任新疆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曾兼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三、第二书记。1980~1985年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8月20日在北京病逝。著有《刘震回忆录》